当前位置:首页 >> 县区 >> 巴州区

巴州区活用土地政策 实现安居兴业脱贫新局面

来源:四川新闻网 李桃 2018-12-24 12:44

 

 

  图为巴州区平梁镇凤谷村皂刺产业园

  四川新闻网巴中12月22日讯(记者 李桃)走进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一一幢幢灰瓦白墙、飞檐翘角的二层小楼便立马映入眼帘,且各家各户的门口都已经通上了平坦笔直的水泥路,安居乐业是当地村民对当前生活的最大感受。但在2013年前,这里不仅地质环境恶劣、基础条件差,且村民普遍贫困。而改变村中这一面貌的正是巴州区在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探索中,提出的活用土地政策助推脱贫攻坚。

  在充分挖掘国土资源政策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过程中,巴州区通过叠加实施增减挂钩、土地整治、避险搬迁三大国土项目,有效破解了“新居怎么建、产业怎么兴、人往哪里搬、钱从哪儿来”的问题,走出了盘活土地资源脱贫攻坚的新路子,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贫困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据了解,在实现着力增减挂钩安居上,巴州区通过招商引资,统筹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节余挂钩指标异地流转收益用于新村建设。巴山新居建设成本在12万元左右,运用增减挂钩政策,通过拆旧奖补换新房,则户均可得到8万元搬迁资金,很大程度缓解了建房资金压力。同时将聚居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部纳入增减挂钩项目建设范围,全部实现 “五化五通五有”,使家家户户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在实现安居过程过程中,按照 “不落下一户一人”的要求,配套建设了一定比例的农村廉租房,并由村委会每月按0.5元/平方米收取租金用于日常维护。

  

 

  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依托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房地预收储”建新居

  在土地整治兴业上,充分衔接“巴山新居”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其他涉农规划,做到聚居点规划建设到哪里,土地整治项目就跟进覆盖到哪里,产业发展就培育延伸到哪里,改变了易地扶贫搬迁中有新房无新村的局面。通过土地整治,做到了“有地可种”,且形成“田成片、水成系、路成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2个等级,粮食产能普遍提高10%——20%,解决了搬迁群众入驻新居后无地可种、耕作条件差、耕作半径大等问题。也通过实行“以补代投、先建后奖、以奖代补、以补促建”等工程建设新模式,直接增加群众承包或务工收入。且引导农民进园区、进社区,从传统农民转变为工人、市民,确保每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或农村实用技术,做到了“有事可干”。更以坚持“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做到“有业可兴”。

  因巴州区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部分群众生活在高寒山区临崖临坡地段,生活环境恶劣,家境困难,自救能力弱,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避险搬迁解困上,通过科学选址布局,坚持整村推进、应搬尽搬,推动“三靠”(靠园区、靠景区、靠社区)、“五进”(进园区、进景区、进县城、进集镇、进中心村和聚居点),让群众搬到安全宜居的好地方、新家园。同时整合项目资金,把避险搬迁与增减挂钩、土坯房改建、生态移民等项目相结合,整合补助资金,搬迁群众平均补助较单一的避险搬迁补助金额提高2——3倍。且同步推进安置聚居点周边土地整治,统筹产业培育和技能培训,让避险安置与脱贫致富两步并作一步走。

  

 

  秧田沟村产业新居相映成辉

  在精准推动脱贫上,巴州区通过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在“十二五”期间,全区增减挂钩项目和土地整治项目吸引社会投资累计达30余亿元。同时以创新资本管理模式及畅通指标流转渠道的方式,自2015年以来,以按照均价29.5万元/亩的价格,先后与成都天府新区、眉山市彭山区达成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协议5000亩,成功交易370余亩,成交金额超过1亿元。

  据了解,近两年,通过充分发挥土地政策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市场化叠加国土三大项目,巴州区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建成新居聚居点10多个,新建及硬化村社道路80公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新增道地巴药、优质果蔬等适度规模特色农业产业20余万亩,带动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多元,贫困人口减少1.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9%。(图由巴州区农工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