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区 >> 通江县

153户33150元 巴中这个村决定自发修补那条被洪水冲毁的村道

来源:巴中新闻网 李朝维 2021-07-31 11:09

  

   村民正在压夯路面

  巴中新闻网7月31日讯(李朝维)7月28日下午3点,烈日正当空,气温达到34℃。58岁的通江县沙溪镇大梁城村6社村民杨大爷正挥舞着铲子,一下一下地压夯路面上的水泥。在他的身后,不见原貌的村道现在满是碎石,曾经平坦的水泥路如今坑坑洼洼,一片疮痍。

  “路修好了,也是自己享受,喊不喊我都要来修。”路,是村民主动来修的;修路的钱,也是村民们自发捐款筹集的。整件事要半个多月前那场罕见的洪灾说起。

  
被洪水冲毁的村道

  急,遭遇洪灾损失惨重

  7月9日至11日,通江县普降暴雨到特大暴雨,造成全县33个乡镇15万人受灾。尽管紧急转移7.4万人,确保了无一人伤亡,但洪灾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仍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在经历过乡镇街道路面被淹、农田被淹、群众被困等等一系列问题后,沙溪全镇18个村损失惨重。面对基层干部和群众打进来的一个接一个的电话,沙溪镇党委书记李天志表示,在确保村镇群众安全的前提下,将全力保障吃穿,抢通水、电、路。

  这时,一件让李天志未曾预料过的事情发生了。

  惊,村民自发捐款来修路

  7月14日早上,李天志的微信提示音一声接着一声响起。闫志200元、周杰200元、王绍春200元……只见大梁城村党总支书熊军成在工作群里发来一张张捐款名单。

  “满脸问号”的李天志随后才明白,这是大梁城村村民在自发捐款,用来修补被洪水冲毁的村道路。

  这让李天志有些错愕,这个村子并不很富裕,基础条件也比较落后。但村民们在受灾后,不等不靠,自愿捐款维修道路,让李天志连呼“没想到,没想到”。

  不仅是李天志,此次捐款参与面之广、积极性之高,让大梁城村党总支书熊军成也大感“意外”。

  
部分捐款名单

  愁,车辆村民出行受阻

  “7.10”洪灾后,熊军成带着村社干部到各社查看到的受灾情况,让人震惊:坍塌的道路、成片倒掉的庄稼、到处滚落的乱石……

  道路不仅是乡村对外沟通的重要连接纽带,更对农事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大梁城村道路受损严重,尤其是靠近河沟的3、6、7社,有近3公里的水泥路严重损毁,车辆完全无法通行,“人走路都要打扑爬(摔倒)”。

  一时间,熊军成脑壳有点发懵,全镇乃至全县都受灾严重,财政比较困难;村集体经济人均只有10元,且要用于产业发展。修路的资金从哪来?该怎么办?

  然而,关系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道路问题经不起耽搁!

  
被洪水冲毁的路面

  思,提议自发捐款保通行

  7月13日,大梁城村召开村支两委会议,大家一致决定:不等不靠,倡议村民自愿捐款修路。

  这个想法的萌生,源于2019年“6.20”洪灾时,村民也曾自发捐款修路。

  不过这次,大家有些忐忑,“那时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还未实施,都是老乡亲。现在的大梁城村还包括了原明月村,且6、7社都是原明月村的,村民们愿不愿意捐款呢?”

  惊喜不期而至。就在这时,一个从福建打来的电话给村支两委吃下了定心丸。

  喜,倡议一出八方呼应

  电话是7社村民何永川打来的。他表示,如果村里发起募捐,愿意带头捐款。而后,何永川首先捐了2000元。

  13日晚8点左右,3、6、7社社长分别在村民微信群中发出募捐倡议,“哪怕是1元钱,都可以集少成多,为大家出行方便,请各位积极善举支持……”

  50、100、200……在外务工的青壮年们、在本地搞建设的村民及村社干部们,纷纷表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车的出车。仅仅一天,153户村民捐款,总额33150元。

  尽管这3万多元只能确保道路恢复通行功能,至于道路进一步通畅,相关部门后续将规划支持。但对于大梁城村尤其是3、6、7社村民来说,正常通行就是目前最迫切的需求。

  捐资款项一律由群众说了算。捐款完成后,大梁城村立即召开捐资受益社群众大会。由群众推选出一名群众代表管钱,7至8名群众代表对公路用资进行核算,村纪检委员监管资金整个运行过程,资金全程阳光运行,村干部绝不插手。

 
 村社干部在村民微信群中发出的倡议

  动,争先恐后齐修路

  资金有了,接下来就是施工修路。村民们唯恐落后,村干部们也全员参加,大家都明白,修好了这条路是为自己谋幸福。

  “之前路冲毁了,走回来都要1个小时。修好了,赶场方便。”54岁的何学英脸上挂满了汗水,但她依旧不停歇地挥舞着手中的铲子。她说,在外务工的两个儿子分别都捐了款,她在家就负责出力。

  另一处,7社村民何共华正来回开动自家的铲车铺平道路。谈及这次大家主动捐款修路的事,何共华没有太意外:“路是老百姓的命脉。以前我们这有句土话,叫‘赶场打铁是一天’,过去不通路,遇上赶场天,来去都要一天。对老百姓而言,交通是最关键的。”

  “小心哈,慢慢地!”在一句句嘱咐声中,村民们手不停歇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这条路能早一点、再早一点正常通行。

  好在,在完成清理水沟、进行回填整理工作后,这个愿望即将实现。

 
 村民正在清理河沟

  
村民正在清淤

  记者手记:刻在巴山儿女骨子里的基因

  巴中是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是革命的摇篮,红军的故乡。

  从革命战争时期到建地设市以来,“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巴山儿女艰苦创业,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巴中人民更是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创新性地开展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脱贫任务如期完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等等构建了一幅美好画卷。

  其实,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从来都是巴山儿女们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面对全镇乃至全县都严重受灾的情况,大梁城村从村支两委、村干部、广大村民,都选择了赈灾自救。你出钱,他出力,当劲往一处使时,困难也就不再难。

  同时,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实施后,大梁城村和原明月村合并,村支两委依然一呼百应,彰显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物理合并”真正产生了“化学效应”。

  更多时候,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不是别无选择,而是为了更好地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部分图片由通江县沙溪镇大梁城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