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要闻

【巴中这十年】巴中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美丽中国老区样板

来源:巴中日报 张维 2022-10-09 09:35

  “前几天,我又在河边看到了中华鳖。”9月23日,家住恩阳河边的恩阳区登科街道办事处红岩坝社区居民田清军高兴地说。经过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一度因生活污水污染排放导致水质变差的巴河、恩阳河重回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景象。多年不见的中华鳖回来了,恩阳河畔的居民时常能看到。

  中华鳖的回归,正是我市精准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十年,巴中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成就非凡。从城市小品到茫茫林海,从潺潺小溪到生态巴河,总有一个瞬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光雾仙山、诺水洞天,还是无边沃野、美丽乡村,处处可见的“巴中蓝”“巴中绿”让城市“颜值”和生态“气质”持续提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打造美丽中国老区样板已成为全市上下自觉行动。以山为笔,以水为墨,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大美图景正徐徐铺展。

  十年攻坚治污环境质量历史最优

  秋日的阳光依旧明媚灿烂,走进巴州区津桥湖公园,明镜般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放眼望去,一派绿意葱茏、生机盎然景象。经过系统治理,昔日的黑水沟已蝶变为远近闻名的市民观光打卡地。

  从一沟之变放眼全市,这十年,我市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精准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一直保持良好以上,2021年巴中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测评全省综合排名第五。日益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质、清丽的山川,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沧桑巨变。

  天更蓝了。十年来,全市聚焦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严控工业污染、露天焚烧、燃煤污染等“九大”行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2021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95.6%,较2015年提升4.7%,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由33.1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7.9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部清零。2017年成功晋级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市。

  水更清了。十年来,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持续推进巴河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有力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城市建成区5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1100余条河流、824座水库全部实现岸绿水清。2021年,全市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全部提升至Ⅱ类标准,4个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197个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面完成“划、立、治”,6个在用县级以上城市水源水质达标100%,191个乡镇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地更净了。十年来,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对重点区域和行业分类分阶段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建成68个地下水监测站点,全市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强化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监管,健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申报登记管理台账800余家,集中规范、安全处置涉疫医疗废物135.6吨,危险废物安全利用处理率达100%。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一城三区”整体推进餐厨垃圾油、水、渣分离,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十年来,“川陕苏区首府·秦巴生态名城”绿色生态美誉度持续提升,绿色发展后劲十足。

  十年示范创建“两山”路径加快转化

  今年1月,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命名首批省级生态县的决定。其中,我市巴州区成功入选。至此,我市5县区中4个已顺利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功数量及占比位居全省首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十年来,以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推动生态之绿迈向发展之绿,奋力实现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打造美丽中国老区样板,努力让“红”的老区持续焕发“绿”的生机。

  市委、市政府立足巴中市情和富集生态资源禀赋,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按照“党政主导、县区先导、全域推进”模式。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巴中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

  自2017年正式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评选以来。“全市5个县区均成立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组织领导机构,编制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规划,全部通过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并按创建管理规程要求颁布实施,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辖区县区创建规划颁布实施全覆盖的市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

  10月2日,虽是秋雨绵绵,位于平昌县的驷马水乡景区依旧游人如织,巴城居民李晓平带上一家人早早来到景区游玩。“这里生态好、景致好,每次来都让人身心愉悦,我们一年要来好几次。”李晓平说。

  随着山、水、乡村的不断融合,昔日默默无闻的小乡镇俨然成为平昌县发展县域旅游的一张名片,也正是因为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才让平昌县这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不断在“两山”本底保护、转化机制创新上下工夫,努力打造“两山”转化的“平昌模式”。

  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持续推进,荒山变景区、滩涂变公园的美丽景象随处可见。全市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乡镇73个,省、市、县(区)绿色生态家园13万余个。

  一张张“烫金名片”,见证了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如今,生态文明理念已经从“落地生根”到“根深蒂固”,成为全巴中人民的广泛共识。

  十年补短强弱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巴中是渠江源头、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秦巴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域。对巴中而言,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十年来,巴中牢固树立“上游意识”,持续深入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面筑牢。

  环境好不好,群众感受最深。“问题整改好了,心情更舒坦了。”9月15日一大早,恩阳区柳林镇罐子沟村村民陈玉清和老伴又到家门口转路,看着不远处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出的汩汩清水,老两口满意地说。

  “不达标排放坚决不移交不办结!”在办理群众信访投诉件“四川世纪景程科技有限公司中标恩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造的污水处理站设备不能正常运行且出水水质不能达到一级A标”问题整改中,恩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到信访交办件后,恩阳区迅速成立整改工作组,开展现场核查,制定整改方案,同时全覆盖对该区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检查调试,开展水质检测,全力以赴推进整改,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以整改实效回应群众关切。

  “始终聚焦‘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以鲜明的态度、坚决的措施推动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取得显著成效。”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负责人表示。自2017年以来,我市先后经历8次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项督察及“回头看”督察。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近年来,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集中力量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显著增进了民生福祉。

  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生态环保督察、省长江经济带排查及常态化排查环境问题已整改1067项,完成率99.5%,其余5项均达时序进度;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10项,已完成2项个性问题和1项共性问题整改,其余7项共性问题序时推进;移交我市115件群众信访举报件(较第一轮央督移交信访件下降45%)已全部办结,办结率100%。

  生态修复,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之前,每天要打捞十几吨河道垃圾,大家都累得不行,自从对巴河进行全面治理以来,河道的漂浮垃圾越来越少,工作也变轻松了。”巴河河道清理人员许用德告诉记者,以前巴河两岸十里不到就有数十个污水直排口,大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臭味,现在污水直排口没了,两岸的环境越来越好,来河边休闲的人越来越多。

  十年来,巴中生态治理修复有效推进。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2030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区、2618平方公里生态控制区纳入空间规划一级分区,初步构建起“一屏四区七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2017年以来,连续五年开展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绿盾行动”,完成40个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改销号。

  如今,放眼巴中大地,森林覆盖率已达63.18%,湿地保护率达100%,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气候养生之都。建成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2个,云豹、金雕、红豆杉、珙桐等2650余种野生动植物、98种道地药材得到有效保护,“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秦巴山区天然药库”等美誉实至名归。

  绿水青山,巴山大地一片盎然。

  十年实践创新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当清晨的第一缕暖阳刚刚洒下,巴城回风北路滨河路迎来了晨练的市民,漫步在健身步道上,欣赏着巴河两岸的美丽景色;夜晚,华灯初上,望王山公园内市民络绎不绝,行走在葱郁花木间,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如今漫步巴城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

  红色资源、绿色生态是最大的优势。新时代的巴中儿女深知,不能守着绿水青山受穷,更不能端着金饭碗讨饭,必须找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吃上生态饭、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生态巴中的名片,更能孕育出新的发展优势,培育出新的发展动能,让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

  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做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这篇大文章。做优绿色文章,做强生态经济。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创新成立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内陆养生福地。培育壮大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以绿色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成型。

  “去年11月,我市成功纳入全省2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域试点城市之一,这为我们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门别类开展绿色生态资源普查,做实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并用好绿色金融工具,有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环委办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去年12月,全国工行第四家、全省第一家绿色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巴中晏阳初大道支行已正式开业,已累计发放绿色科创贷、绿色环保贷、绿色种养贷等贷款近四千万元。下一步,我市将持续用好南江黄羊贷、银花贷、茶叶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扩大知名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量,同时对企业实行“碳增信”,撬动生态价值转化为金融资本。

  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绿色创建行动,全市累计创建绿色学校37所、绿色社区96个、绿色家庭230户、节约型机关116个。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实事来抓,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立足区域生态优势谋篇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

  十年来,励精图治、革新除弊、建章立制、补短强弱,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建立,环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相继印发巴中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任务清单》等系列文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生态环境法治走在前列,严格实行《党政领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在全国创新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述职检视评议办法》《巴中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不力约谈实施办法》。

  环保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紧抓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政策机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逐年加大环保财政投入,不断弥补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建成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11座,全市122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累计建成污水收集管网达1340公里,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6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建制镇达90%以上。

  放眼今日巴中,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城镇乡村鸟语花香,河流湖泊碧波荡漾,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新的征程,巴中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向着美丽中国老区样板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