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区 >> 通江县

通江县沙泥坪村里的扶贫“合伙人”

来源:巴中日报 记者 何欢 2019-06-12 10:39

 
 图一:李权贵指导村民采摘花椒

  图二:张乾金帮村民干活
  通江县杨柏镇沙泥坪村,每当夜幕降临,李权贵和张乾金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借住的民房,总会聊起共同的话题——扶贫。
  李权贵是沙泥坪村的第一书记,张乾金是驻村副队长,都是县人大派到村上的扶贫干部。“谁都知道驻村苦,最初两人都不想来,但干起工作来他们比谁都干得认真、干得好。”县人大分管脱贫攻坚的副书记史学生介绍。
  沙泥坪村四面环山,生产生存条件恶劣,虽然是非贫困村,但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62人。为了均衡发展,自2017年起,所有非贫困村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李权贵和张乾金先后驻村,一头扎进扶贫工作中,两人每月驻村都超过25天。两年多时间里,他们将全村农户走访了不知多少遍,每个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张口就能讲得清清楚楚。
  提起他俩,村民一个个竖起大拇指。“他们一个擅长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一个擅长产业发展,自从驻村后,老百姓心里都踏实多了。”村支部书记闫登清说,去年年底,沙泥坪村的贫困户已减少至8户24人,今年全村困难群众要再脱贫摘帽4户13人。
  第一书记李权贵:
  田间地头的“剪刀书记”
  在沙泥坪村,李权贵有个绰号:“剪刀书记”。为什么叫他“剪刀书记”?因为他走村串户、前往田间地头时,兜里时常都揣着一把剪刀,随时随地给村民们培训花椒树管护知识。
  李权贵曾经是通江县三溪乡党委书记,2012年开始主抓三溪乡的青花椒产业,多年的经验,让他从一个不懂青花椒技术的党委书记,变成了青花椒“土专家”。
  “通江县目前有6万多亩青花椒产业,起源地就在三溪乡。现在不管哪个乡镇发展青花椒,都会请他去给大家培训种植、管护技术,传授采摘、加工、销售的经验。”史学生介绍。
  据介绍,在李权贵的指导下,三溪乡青花椒种植面积近一万亩,2015年开始投产,单株产量最高达到42公斤,行情最差年份保底价都在5元左右。“到沙泥坪驻村后,多方考察,我发现这里土质、气候、地势等都适合种青花椒。发展好了青花椒产业,才能补上村里脱贫无产业的短板。”李权贵说。
  一开始听说要发展青花椒产业,村民大多有疑虑,“青花椒又不能饱肚子,大家都种,产量高了种出来谁买?”“我们没技术,死苗怎么办,不结果怎么办?”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李权贵积极发动村干部、党员带头栽青花椒,然后每天揣着一把剪刀,在田间地头给村民培训,用实际行动带动村民们参与到青花椒产业园劳作中。
  “现在我们村种了600多亩青花椒,今年初投产有200多亩,带动20多户贫困户分散种植。”村主任杨承俊介绍。
  “摘青花椒的时候记得用剪刀,不能用手,用手摘的青花椒不仅影响卖相,还影响品质。”在贫困户李心海家的花椒地里,李权贵一边用剪刀演示如何采摘,一边叮嘱。
  “李书记你放心嘛,我都记到了的,上周你培训我认真听了的。”李心海说,他家种了20多亩花椒树,今年有部分投产,对于如何采摘,他早已在李权贵的培训下烂熟于心。
  驻村两年多来,李权贵用了十多把剪刀,“有时候到村民家里去,用剪刀演示后就送给他们了。”李权贵说,目前村里的青花椒即将上市,上门收购的企业早已联系好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希望就在眼前。
  驻村副队长张乾金:
  为村民做好每一件小事
  “张队长,我的命是你救回来的,都不知道怎么感谢您。”近日,刚刚做完肾移植手术,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后,远在广西的贫困户鲜波迫不及待要和张乾金通话,尽管身体虚弱,她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却越来越强了。
  今年是鲜波罹患肾病的第九年,从一月两次的透析到两天一次,鲜波的病不仅熬垮了她个人,也熬垮了整个家。“她儿子和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平时都是一个人去医院透析,没人陪床,也没人照顾。”张乾金说,往返县城的交通费、食宿加上每个月2000多元自费费用,昂贵的付出并没有给鲜波换来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合考量后,张乾金决定劝说鲜波换肾。“换肾哪有这么容易,除了四五十万的手术费还有后期抗排异治疗,肾源更是难上加难。”了解到换肾手术的困难后,鲜波一度想放弃。
  “等你身体好了,多少钱都能挣回来,肾源我帮你去找。”张乾金一番劝说后,四处托人找肾源,隔三差五就打听进度。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个月底,匹配的肾源在广西找到了。
  奇迹出现了,但钱仍是大问题。“鲜波家已是家徒四壁,她丈夫和孩子挣的钱只够她的医药费,而这次换肾手术需要将近四十万。”张乾金说,鲜波再次想放弃肾移植手术。
  于是,张乾金主动借给鲜波五万元,又发动亲朋好友、村民筹款,终于凑齐了首期手术费。“现在网络筹款还在进行中,因为后期的抗排异治疗可能还要十多万。”
  “张队长是从我们村走出去的,待我们这些乡亲们很真诚,为村民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闫登清说,沙泥坪村出生的张乾金把村民们当亲人。
  “记得有一年下大雨,母亲独自回家时不小心摔倒在山坡上,关键时刻路过的同村人把母亲背回了家,还帮忙请了医生。”这件事对张乾金的触动很大,现在有机会回报乡亲们了,就想为大家做点实事。
  村民王琼瑶患有肾病,每月都前往华西治疗,由于是非贫困户,享受不到更优惠的医疗政策。为了帮助王琼瑶减轻家庭负担,张乾金跑前跑后,帮忙写申请、交材料等,去年底成功申请了慢病门诊救助,解决了将近七千多元的医药费;村民张成智患上肺癌,需前往县城办理特殊门诊,由于行动不便,他得知后,主动拿着所有病历材料,在县城了跑了大半天帮忙办理;72岁的张玉显老伴瘫痪多年,儿子残疾,儿媳离家多年未归,孙女又是智力障碍,他就隔三差五上门帮忙;贫困户张成慧去年患上胃癌,他积极发动全村村民,捐款2万多元为她治疗……
  “这些都是零碎的小事,不值得一提。”在张乾金看来,他在村里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能用自己的辛苦换来村民们的满意,这才是扶贫工作的最大意义。(记者 何欢)
  原标题:沙泥坪村里的扶贫“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