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要闻

巴中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突破110万亩

来源:巴中日报 何欢 2020-06-17 15:19

  仲夏时节,在恩阳区兴隆镇魏家山村400多亩黄花产业园,贫困户魏金华正和村民一起除草、施肥。“今年是黄花盛产期,从目前情况看每亩产量大概在2000斤左右,除去成本收入几十万没得问题。”魏金华由衷感慨,“这几年持续抓黄花产业,产业成型、名气有了、销路有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魏家山村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按照“统一组织劳动力、统一栽植、统一管理”方式,打造标准化黄花产业园。今年,黄花进入盛产期,村里在加紧筹备烘干房和晒场,延长产业链。

  魏家山村是我市脱贫攻坚抓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全市确立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持续做大规模、做深加工、做优品质、做响品牌,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突破110万亩,脱贫基石不断筑牢。

  产业扶贫 “一村一品”

  贫困村发展产业,不能千篇一律同质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

  几年前,巴州区化成镇长滩河村还是典型的贫困村,随着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该村因势利导,深挖生态、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招引人才返乡创业,成立了殿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之所以选择水果产业,是因为长滩河村离城近,所以主打乡村旅游牌。我们希望游客到这儿能玩耍、可采摘。”长滩河村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成山说,通过“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农业托管经营模式,在每年给村集体带来收益的同时,还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就业、产业分红等方式,鼓励在家务农、待业的贫困户到果园务工,依靠双手实现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已带动40余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贫困户彭秀华已在村里的产业园干了两三年。“栽桃树、做管护、摘桃子,每天能挣60多块钱。”彭秀华说,“我老伴身患重病,平时需要专人照顾,以前经常种不上庄稼,土地就慢慢荒芜了;现在好了,家里的4亩土地流转了,一亩400元,每年租金递增,每天还能挣工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产业园就建在家门口,在里面务工,一年收入一万多元,挣钱顾家两不误,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贫困户赵尊贵一边忙着摘桃子,一边聊着生活的变化。

  同开致富花,村村各不同。南江县公山镇响水村根据地理条件和土壤情况,发展起金银花产业,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这几年,我家共栽金银花2000多株,平时还在村里的金银花产业园务工。”贫困户何廷富说,“现在,我家已脱了贫,明年还要继续扩大金银花种植规模。”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产业助推脱贫上,把“一村一品”作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村级特色产业园建设,通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众多昔日贫困村正逐渐变成脱贫示范村,为全市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量身制定“脱贫计划”

  盘点货物、擦拭货架、整理货物……在南江县八庙镇燕山村电商服务点,总能看见贫困户车英姿忙碌的身影。“多亏了村里的电商技术培训,我才能办起这个电商服务点,实现稳定脱贫。”几年前,为了照顾生病的老人和孩子,车英姿选择留在家中。农忙时,她就去帮别人种庄稼,农闲时,她就到镇上摆摊卖烧烤挣钱。

  “不仅是车英姿一家,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燕山村有贫困人口近200人,各有各的难处,贫困原因也不尽相同。”驻村工作队队长詹瑞介绍,为了让困难群众尽快脱贫,村里采取强规划、严监管、重服务的方式,因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用活各项扶贫政策,通过技术培训让贫困群众提高自身发展动力,顺利实现整村脱贫。

  车英姿一家就是其中的代表。最初,村里通过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带动车英姿发展种养业一年实现收入5万多元。这两年,在燕山村赶上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和缙云——南江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的政策机遇下,车英姿在村里率先办起电商服务点。

  因户找产业,燕山村里,像车英姿这样实现稳定脱贫的人不在少数。贫困户苗长平是个勤快人,很早就开始发展种养业,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产业效益迟迟上不去。实施精准扶贫后,村里为他量身制定了一套“脱贫计划”。

  “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我申请了5万元贷款,加上1万元的产业扶贫周转金,我扩大了产业规模,发展起5亩苗木基地和2亩鱼塘。”苗长平说,加上驻村农技员手把手技术培训,产业当年便见效益,收入近3万元。

  按照“户有发展项目”的思路,我市着力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出贫困户信用评价体系,开发多种小额信贷产品,支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持续稳定增收。2013以来,全市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2.3%。

  原标题:产业发展好脱贫饭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