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要闻

巴中:秀美乡村入画来

来源:巴中日报 何欢 付海旭 2020-10-20 15:44

  金秋十月,风轻雨润,河水清清。广阔的乡村田野里,见证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宜居乡村建设的画笔在巴山大地豪迈挥洒。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伴随着农村“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五大行动”,一波又一波“美丽巴中·宜居乡村”建设行动热潮不断掀起,树绿了、厕所干净了、庭院整洁了……美丽乡村从自然天籁中走来,宜居乡村建设走上新起点。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让村民“方便”更方便

  走进巴州区枣林镇八字村,一座座白色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走进2组何发文家里,改造后的卫生间窗明几净。“我家以前的厕所是一个土坑两块砖、三边土墙围半边,猪拱鸡挠粪满地,蚊蝇成群臭熏天。”结束了多年在猪圈、粪堆边上厕所的陋习,何发文感慨颇深,一到夏天家里来客人,要点几盘蚊香才敢让客人使用,现在用上了卫生厕所,家里还安装了热水器,别提多方便了。

  恩阳区柳林镇罐子沟村,作为AAAA级旅游景区,村里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家家户户厕所却仍是老一套。该村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后,将村民家里原本的旱厕拆除,改成水冲厕,村居环境大为改观。“我们原来这个厕所外面的化粪池是裸露的,夏天蚊子多、苍蝇多,看起来不美观。现在好了,村上补贴资金,我们自己拿了一千元,给化粪池盖上了盖子。”村民陶知芳说,如今再也闻不到一丝臭味。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村“厕所革命”部署,按照《“美丽巴中·宜居乡村”推进方案(2019—2020)》文件要求,今年,我市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63个,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4904户,确保示范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厕所粪污实现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在具体推进中,我市农村“厕所革命”创新探索“333模式”,即三定标准、三类模式、三项管理,切实做好农村“厕所革命”建设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向好发展。“三定标准”包括定厕所改建标准,要求所有厕所必须坚持厕污共治,达到无害化厕所标准,养殖户实行“圈厕”分离。定改建对象标准,根据家有常住人口、有定型房屋、有意愿改建、有意愿投入来确定厕所建修对象,多年无人居住或三年内有搬迁计划的农户不纳入改造范围。定财政补助标准,项目补助坚持一户一厕、一宅一厕,对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任务,且通过区县级部门和乡镇两级验收的农户,实行以奖代补。

  “三类模式”即对于单户,通过新建或改造厕所,安装污水收集管道和修建1立方米至1.5立方米三格式化粪池,厕污经三格式化粪池沉淀发酵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对于多户,在建成卫生厕所后,对2户至5户的院户根据粪污量多少共建1.5立方米至6立方米三格式化粪池;相对集中的聚居点,建大三格式生化池,实现集中处理。对于城镇近郊户,居住在城镇周边500米至1000米范围的农户,通过管网将厕污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站)进行处理。

  “三项监管”包括准入监管,实行农户厕所改建申报审批制,按照“户申请、村初核、乡复核、部门审定”分级把关,建立农户改厕及粪污治理“一户一档”。质量监管以区县为单位,把好产品采购关;以部门为单位,把好技术服务关;以村组为单位,把好施工监理关;以农户为单位,把好质量监管关。运营监管即单户或联户三格式化粪池由农户自行清掏,或委托村委会组织专人清掏;多户一体化处理设施和农村公厕由村委会组织专人管理维护、粪污清掏和清运处理。进入场镇管网污水处理费用在农户自来水费中进行代收,不足部分由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经费和村集体经济解决。

  实施村庄清洁行动 不断刷新乡村颜值

  流水淙淙下,青山倒影,明媚的秋光中,一群白鹤不时掠过水面……这是近日笔者在经开区奇章街道办事处宝峰水库见到的场景。

  “河长制实施后,河水变清了,鱼多了,小时候经常见到的白鹤也陆续回来了。”作为宝峰水库的村级河长,张勇每天都要巡视河道,并清理沿河的垃圾。让这条河道恢复岸绿、水清、鱼肥的模样,曾是张勇的最大愿望,如今这一愿望变成了现实。

  经过几次环境卫生整治,现在的恩阳区柳林镇桅杆垭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村里乱堆乱放的没了,巷道、活动广场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环境是一个地方的‘脸面’,乡村要振兴,首先必须有个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生活环境。”村支书仲桂琦说。

  今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以“干干净净迎小康”为主题,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不乱泼乱倒,粪污不暴露直排,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不仅如此,我市探索出村庄清洁行动“351模式”(三长五治一提升),取得明显成效。

  “三长”即落实“塘库长”,明确塘库管护责任,加强主要河流水域的水体漂浮物、河道垃圾等打捞清理,清淤治理农村水井、水塘、小河沟、污水沟、臭水沟,消除农村黑臭水体;落实“公路路长”,强化公路建、管、养、运,健全“区县有路政员、乡(镇)有监管员、村(居)有护路员”三级路政管理体系;落实“院落(户)长”,实行门前“三包”,开展庭院环境整治,清理房前屋后阴阳沟,严禁秸秆焚烧,有效处理农药、化肥、农膜残留物,整齐堆码柴禾稻草。

  治理“五乱”。治理乱修乱建,对未经审批、影响农村统一规划私自建房、临时搭建“棚舍”等违法建筑,全面排查,及时清理拆除,规范农民建房管理;治理乱扔乱倒,坚决查处向农村、河道非法倾倒、堆置灰渣、建筑垃圾等工业固体废物行为,禁止城镇向农村转移堆弃垃圾,制止生活污水乱倒、生活垃圾乱扔等不文明行为;治理乱堆乱码,对在镇村主干道、公路沿线、街道两边等地摆摊设点、堆放柴草和建筑材料严格清理,坚决纠正违法占道行为;治理乱砍乱伐,加强林木采伐管理,从严审批,加强木材运输和加工市场清理整顿,严厉打击非法采伐、收购、运输行为;治理乱采乱挖,对河道乱搭建、乱倾倒、乱采挖进行排查清理,依法打击非法采砂、采石等行为,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一提升”即综合提升。开展乡村公路、农田林网和村内公共空间的绿化、美化,集中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名牌进行规范清理,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对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进行整治,健全村级组织“1+6”公共服务配套,加强对村民文明习惯的养成。

  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畅通粪污还田渠道

  在恩阳区下八庙镇马鞍山村的蛋鸡规模化养殖基地里,缓慢运行的传送带上,一枚枚鸡蛋被运到了分拣操作台,村民们加紧进行挑选,并装筐装箱。

  “每天要分装1.8万颗鸡蛋,目前存栏蛋鸡4.2万只,每天产生的鸡粪大约有10吨。”村民杨忠慧说,数量如此之多的蛋鸡,每天产生的粪污如何处理一度成为了困扰养殖基地的难题。按照生态养殖理念,企业在圈舍旁建立起了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粪污无害化处理厂房。

  无害化处理是在鸡粪中加入辅料和菌种,通过堆肥有氧发酵,使微生物繁殖并降解有机质,从而产生高温,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在机器的反抛作用下与空气充分接触,最终形成了生物有机肥。

  “处理过程是无害化的,处理后的有机肥还能用作大豆、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的肥料,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蛋鸡养殖基地管理人员王磊说。

  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度成为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老大难问题,有效的处理不仅有助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也有利于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

  按照《巴中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2018—2020年)》要求,我市逐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机制,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建成全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和50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点。

  目前,各区县正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进度,用好用活项目资金,大力支持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验收。同时,支持有意愿的业主改造标准化圈舍、更新设施设备、改进养殖工艺,推广节水控制等设施设备,鼓励使用散装料,安装自动料线,实现饲料生产、运输、投喂等全过程封闭式管理,减少饲料浪费;推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固液分离等实用技术,实现源头减量。年内新(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68个,其中新建生猪规模养殖场30个,创建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0个。

  深入开展农村垃圾治理 提升人居环境

  走进平昌县土兴镇华山村,一排排充满田园风光的木栅栏两边看不见任何垃圾,在绿水荡漾的湖中间,矗立着一块假山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在广场上有5个“一”字儿排开的垃圾桶,这里就是华山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

  “走了,收垃圾了。”每天下午,村民何江平一声吆喝,村里的几个“清洁工”就开始按照划分的区域挨家挨户对村民分类的垃圾进行收集,然后运到广场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

  每天,村民谢维贤都嘱咐家人,按照在村民大会上学来的分类方法把生活垃圾依次进行分装,方便“清洁工”直接提走。现在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华山村村民每日的“必修课”。

  华山村党支部书记谢雄飞介绍,去年来,平昌县开始在全县17个村实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华山村是土兴镇唯一试点村。试点工作开展后,村里首先召开村民大会,向全体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并就如何分类进行培训。

  “家里的杀虫剂瓶子就是有害垃圾,洗发水瓶和书本这些都是可回收物。”60岁的谢维贤自从参加村里培训后,边学边操作,记不清楚的就到广场上看分类知识宣传栏。通过半个月的操作,现在他已经能熟练地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为让垃圾分类落到实处,在对村民进行宣传培训的同时,华山村还要求村民对垃圾进行自主分类。村委会广场上放置着颜色不同的垃圾桶:蓝色桶放可回收物,而且用简易图和文字进行说明,玻璃类、塑料类、废纸类、植物类等均是可回收物;红色桶放置有害垃圾;绿色桶放置易腐垃圾;黑色桶放置其他垃圾,包括一次性餐具、破旧陶瓷品、烟蒂等。对因特殊原因无法对垃圾进行有效分类的村民,每月交2元,由村里的“清洁工”帮其分类。

  “环境确实好多了。”自从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后,华山村的村民明显感受到了变化,不仅自己家里环境更好了,村庄也更亮丽了。

  “垃圾分类后,村里统一收集拉到镇上,由镇上拉到指定地点进行处理。”谢雄飞谈起了试点后的变化,通过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村里垃圾数量减少达60%以上。

  为认真贯彻落实《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有关部署要求,我市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提升农村环境形象,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引导农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逐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目前,我市正在不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市县处理”模式,对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五有”标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有效治理农村垃圾。2020年全市95%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实现“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效果的治理技术、有完善的监管制度”,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积极消纳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存量,严格控制增量,防止反弹和重复堆放现象发生。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监管体系,做到村级保洁长效机制全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告别“污水靠蒸发”

  “过去就是直排,不管哪一家随便从后门往河里泼,往坡上倒,河水污得很,又脏又臭,蚊子还多!”一提起曾经的渔溪镇三河场社区的河道卫生,社区居民何国勇就直皱眉头。

  在以前,由于场镇缺乏专业的污水收集处理设备,居民生活用水一直存在严重的直排乱排等现象,导致居住在河道附近的居民生活环境极不舒适,而这一现象也成为了人居环境治理的一个难题。

  2018年11月,三河场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正式建设,2019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通过统一收集、生化处理、沉淀、砂滤净化等工艺后,达到排放标准,有效解决生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也彻底改变了污水靠蒸发这一现象。

  “我们主要采用AOAS工艺,通过泥水分离的方式,将上层的清水处理达标过后通过出水池排放到河里,日平均处理污水量达到200立方米。”污水处理站管理员陈正安介绍。

  如今,随着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的建成使用,三河场社区1000多户老百姓生活用水得到有效处理,河水变青了,河岸变绿了,老百姓笑了。

  “现在空气变好了,环境变美了,再也不用担心夏天臭气熏天,蚊虫一坨一坨的!”何国勇笑着说。

  三河场社区是我市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到今年末,全市50%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将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明显提高,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明显减少。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或等于6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达到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完成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排查。

  目前,我市正以重点镇、特色镇、中心镇所辖行政村,巴河、通江河等重点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重要水库周边3公里范围内行政村,以及人口密集、污水排放相对集中的村落等为重点,通过试点示范不断积累经验,带动整体提升,扎实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联动。加大吸引企业和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参与力度,探索推动农村生活污水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建立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长效机制。

  原标题:秀美乡村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