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区 >> 巴州区

巴州区寺岭镇贺家河村念好“山”字经做好“林”文章

来源:巴中日报 何欢 2019-07-11 10:16

  规模
  流转3000亩柞林用于养殖柞蚕,并利用柞林种植椴木耳3万节、茯苓4万窖。
  模式
  “树上养殖柞蚕,树下种植药材,树枝种植食用菌”的立体循环、复合种养模式。
  成效
  去年,全村户均增收2380元。
  盛夏时节,巴州区寺岭镇贺家河村,8000多亩山林郁郁葱葱,掩映其中的一片片柞树上,金黄色的柞蚕爬在枝桠上。“柞蚕一年可以养两季,今年春季养得少,因为去年柞树病虫害重,所以准备休养半年,等秋季再大力发展。”村支书杨秀斌说,柞蚕生产劳动力需要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可观,一斤种子能收入两三万元。
  贺家河村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仅有300多亩。过去,村民用人均面积不到1亩的土地,起早贪黑种植传统农作物,全村140户就有44户是贫困户。“一眼望出去不是山就是树,咋挣得到钱啊!”回忆过去,原贫困户贺长江深有感触。
  近年来,在帮扶单位的指导下,贺家河村因地制宜,围绕山林发展适宜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回引创业,在全村规模化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和柞蚕产业。”第一书记李波介绍。
  说干就干。2014年,贺家河村先是成立柞蚕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3000亩柞林用于养殖柞蚕。“我们跟农户签订了协议,由我们提供蚕种、场地及技术指导,最后统一销售,农户只负责管护,每月还有1800元的工资。柞蚕卖出后的收益在扣除专合社管理费及农户工资后,全部归农户所有。”合作社负责人李东说。
  除了柞蚕养殖,贺家河村还利用柞林种植了3万节椴木耳、4万窖茯苓,形成了“树上养殖柞蚕,树下种植药材,树枝种植食用菌”的立体循环、复合种养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充分利用了空闲土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杨秀斌说,“这些山林作物一年的产值达70至80万元,带动25户贫困户以土地、山林、资金、劳力入股参与分红。去年,全村户均增收2380元。”
  产业规模上去了,产品产量增加了,各种产品的收购商不断上门寻求合作,彻底解决了产品销路的问题。李波和村“两委”干部开始思考:如何让村里的产品卖出更好的价钱?如何让村民获得更多利益?
  “以柞蚕蛹为例,收购商收购价为60元/公斤,但转手后能卖到200多元/公斤,大部分利润被别人赚走了,老百姓辛苦一季得到的却很少。”为此,李波同村“两委”一班人暗下决心,狠抓产品市场销售,做好“品牌效应”这篇文章,让村民多得实惠。在他们的努力奔走下,目前,已经注册了“永林蚕蛹”商标,为贺家河村的持续发展又增加了一个“护身护”。
  “我家现在都不种地了,除了一年两季柞蚕,今年还发展了茯苓,养殖了60多头黄羊,一年收入四五万没啥问题。”说起脱贫后的生活,贺长江一脸满足。
  “今年,我们利用党员示范资金挖了9口鱼塘,以后不仅可以卖鱼,还可以发展观光垂钓。”杨秀斌说,贺家河村下一步将尝试转型,走乡村旅游发展之路。(记者 何欢)
  原标题:念好“山”字经做好“林”文章